编者按:11月29日,我国申报的“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”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是指有关茶园管理、茶叶采摘、茶的手工制作,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、技艺和实践。自古以来,中国人就开始种茶、采茶、制茶和饮茶,发展出六大茶类2000多种茶。宫廷茶文化,是我国传统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清代宫廷茶文化在前朝的基础上,融合了不同民族的饮茶风俗,飘散出独具一格的馨香。
时值大雪,天地闭藏,正宜围炉夜话、赌书泼茶。一盏清茶在手,碧香生颊、余韵悠长,顿觉尘心尽洗、天地清静。茶在中国人的生活里“司空见惯浑闲事”,孩童也懂得客来奉上一盏茶;却也事事透着不凡,茶事之中有茶理,精蕴无穷。无论是江湖之远,还是庙堂之高,谁是这盏茶的知音?❖ 贵州黔南瓮安茶山(摄影:谭和平)
清代王士雄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“茶,微苦微甘而凉。清心神,睡醒除烦。凉肝胆,涤热消痰。肃肺胃,明目鲜温。”在清代,茶早已是人间的开门七件事之一,深深植根于上至天子下至黎庶的生活之中。❖ 河东总督田文镜为赐茶谢恩事奏折
档案记载,清代宫廷用茶大致可分为两种:一种是奶茶,也称乳茶,是清朝统治阶级入关之前就钟爱的日常茶饮,用黄茶、奶油、牛奶和盐一起熬制的,颇具民族风味;另一种可称之为清茶,即今天人们习惯饮用的泡茶。清宫清茶品类极为丰富,多为各地所贡。雍正、乾隆年间,贡茶品类约30多种:安徽的六安茶、松萝茶、珠兰茶、银针茶、雀舌茶,浙江龙井雨前茶,江苏阳羡茶、碧螺春茶,江西安远九龙茶、岕茶,湖南安化茶,四川蒙顶仙茶、青城芽茶,陕西紫阳茶,广西刘仙茶,福建岩顶花茶、工夫茶、郑宅芽茶、小种花香茶、莲心茶,云南大普洱茶、中普洱茶、小普洱茶、普洱女儿茶、蕊珠茶等。❖ 清代龙井茶·故宫博物院藏
乾隆年间,重华宫茶宴联句成为年节活动中的一桩韵事。每年新正,皇帝择近臣若干,在重华宫设茶宴相待,席上以特制的“三清茶”招待宾客,君臣即席以不同题目仿“柏梁体”酬唱联句。既然是“茶宴”,席上只设茶不设酒,只设佐茶果盒不设肉馔。宴席结束,茶客们还会得到皇帝赏赐的文房、荷包等物品。而茶宴题咏也会被辑录为诗册,不时分赏给各地要员。❖ 重华宫
三清茶之“三清”,是指松实、梅花、佛手,烹制之水是细心蠲制的雪水。乾隆帝认为梅花颜色艳而不妖、佛手香气悠远又洁净、松子滋味膏腴清香,且梅、佛手、松又象征着君子忠贞雅洁的德操,堪为茶之友,他为三清茶作诗云:“高洁为邻德表贞,喉齿香生嚼松实。心神春满泛梅英,拈花总在兜萝手。” 亦有人考证,三清茶的原料并非只有“三清”,主料是乾隆帝喜爱的龙井茶。身为朝臣,能成为天子的茶客,与之品茗联句,似乎是无上荣宠、无上风雅。为人所熟悉的刘统勋、于敏中、纪昀、刘墉诸臣,均曾参与重华宫茶宴。档案记载,到乾隆中期,每年约有28人被钦点参加重华宫联句,其中只有18人既参加联句也可入宴,而其他人则只联句不与宴。据说18人的定数,是仿照是唐代设立18位“登瀛学士”之制。到了嘉庆、道光时期,重华宫茶宴联句作为惯例,仍不时地出现在清宫正月的活动清单上,而即席联句早成为点缀。一般是提前将韵律题目告知与宴之人,令其有充裕的时间准备好席间的“大作”。茶之有色、有香、有味,均依托于水来体现。明代许次纾《茶疏》:“精茗蕴香,借水而发,无水不可与论茶也。”纵有天下奇茶,若无相称的水,终究会令茶之真味大失水准。茶圣陆羽著《茶经》,曾为烹茶之水分级:“其水,用山水上,江水中,井水下。”山水多为山泉水,涓然泠然,来自天然且近于茶树所生长的自然环境,通常被认为是最与茶性相合的水。井水为人工开凿取用,与天然相去甚远,故而被列为下等。自此之后,凡烹茶、泡茶之水,皆尚天然。如宋徽宗赵佶在《大观茶论》中直言:“水以清轻甘洁为美。轻甘乃水之自然,独为难得。”乾隆帝曾亲自品评天下名泉,以京师玉泉山之泉水为最,屡屡褒奖。内廷饮用水,包括御茶膳房、清茶房所用之水,皆由玉泉山汲取运送,清宫日常泡茶用水,当为玉泉水。前述重华宫茶宴的三清茶,以雪水烹制,也体现了对天然之水的崇尚。雨、雪、霜、露来自天然,在这一时期颇受重视。《红楼梦》中数次提及烹茶使用旧年蠲的雨水、梅花上的雪水等,借宝玉的笔写《冬夜即事》,亦有“却喜侍儿知试茗,扫将新雪及时烹”的句子。清宫旧藏的一幅《雪景行乐图》通景画中,描绘了乾隆帝着古装扫雪烹茶的景象,画上有于敏中奉旨所题乾隆帝《御园雪景》诗,其末句为:“别有书斋胜常处,收将仙液煮三清。”比之雨、雪,露水更为晶莹甘洁,生于芳草嘉卉之上,更可濡润草木的芳馨,因而极受茶人青睐。乾隆帝就曾写过数首《荷露烹茶》诗,真实记录了宫廷中收集荷叶上的露水用来烹茶的情景。如乾隆二十四年的御制《荷露烹茶》诗:“秋荷叶上露珠流,柄柄倾来盎盎收。白帝精灵青女气,惠山竹鼎御窑瓯。”不仅描绘出侍从们倾斜荷叶让露珠一一注入容器中的动作细节,也记录了其时所使用的茶具——著名的惠山竹制茶炉和出自御窑的茶杯。荷露烹茶,涓滴不易,想来也只有坐拥天家富贵或安享闲逸的人们才能有此口福了。
既有佳茗,须有美器,才能相得益彰。许之衡《饮流斋说瓷》:“陆羽品茶,青碗为上;东坡吟诗,青碗浮香。”道出了唐宋时人对茶碗色泽上的喜好。但“茶具”从大的范畴讲,并非只有简单的壶碗盏盘,而是与当世的饮茶方法相配,各种茶具琳琅几成大观。清代,茶叶泡饮法最为普遍,盖碗泡茶更加便捷且易于清洗,又适宜观赏茶色和品尝,清康熙朝之后,无论宫廷民间最常用的茶具当属盖碗。上盖、下托、中碗的组合,暗合“天、地、人”之“三才”,所以盖碗又称“三才碗”。明清时期,散叶泡饮茶以绿茶较受推崇,纯白胎或浅底色的茶具更适合展现其汤色的莹润,紫砂独特的呼吸效果也颇为契合茶性。因此,清代茶具以陶瓷为主流,又以“景瓷宜陶”较为著名,即景德镇御窑厂的瓷器及宜兴紫砂陶器。清造办处活计档、内务府奏案中关于烧制茶具的记载很多,而朱批奏折中亦不乏皇帝将御制茶杯、茶碗赏赐给臣子的记录。乾隆帝尤喜制作御制诗茶碗赐人,比较有名的包括前述三清诗茶碗和荷露烹茶诗茶碗。❖ 矾红彩题诗松竹佛手纹盖碗(三清诗茶碗)·故宫博物院藏
帝王们富有四海,除陶、瓷之外,还拥有数之不尽的、集各种材质和天下良工的茶具,白玉、翡翠、犀角、金银、玻璃、漆器、竹、瓠,均入茶事,却有些过于奢靡,不免掩去茶之美质。❖ 翠盖碗·故宫博物院藏
清谈半窗月,澹坐一杯茶。冬日正好,无论晨昏晴雪,且看窗外梅花嫣然,揭开茶盖,对着一盏如碧玉盈盈、烟霭袅袅的清茶,待茶香浸润肺腑,顿觉一室静谧,凡尘俗虑为之涤净,两腋习习,清风已生。版权声明:本号文章、档案插图、音视频等版权均归“皇史宬”公众号(ID:mingqingdangan)所有,未经授权禁止转载!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!
☆ 馆藏系列|陵寝礼部全宗档案